滿滿乾貨不廢話,直接開始!
回顧過去在學生職涯或教會服事中的各項成就,能夠用量化數據的方式呈現更好, 範例一、在教會教小朋友跳舞 ->在教會教小朋友跳舞3年,學生約3-10位不等,並從中磨練自己的耐心,也學習如何領導一個團隊往正確的目標成長。 (後續的心得收穫,要強調的內容需與工作有直接關係!寫「陪伴他們成長」或「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」都不太合適!)
範例二、拿自己收穫很多的期末報告來寫 ->大學曾修讀社會學,其中在居住正義的報告中認知到台灣的房價現況,也從中了解到房屋相關的產業鍊與法規,並試著提出解決方案。 書寫重點:你遇到什麼問題[居住正義]、你怎麼做[分析房屋的產業鏈與法規]、結果是什麼[解決方案或實際獲得的分數]。
產業決定了職位的平均薪資,例如半導體業的薪資基本上完勝筆電業,而電子相關職位的薪資也很容易超越機構的薪資,所以在面試前,先算好自己的生活必備開銷(包含生活費、存款、理財、房租),再從特定產業與服務/產品別中,找比這數字高的職位。
先從104找自身專業符合的職缺,再從中篩選出可能的公司名單。有了公司名單,再上公司官網、PTT與財報狗看公司年報,了解公司主要的運營項目是什麼、在業界口碑或排名如何、工作環境如何、是在走上坡還是下坡,才能大概知道1-3年的職涯發展與薪資如何。
另外想想,這份工作對你的價值是什麼?可能是幫助他人、學習新知、擴展視野、累積經驗,或是推動科技進步等等。如果自己沒有好的答案,你可能需要再考慮一下這份工作是不是真的合適。除非你願意領高薪做牛做馬,不然之後每天上班的8個小時都會是煎熬。
「想要到貴公司學習」是很多畢業新鮮人在面試時會說的,但其實這句話是不適合的。觀點有二:
一、如果換做你是老闆,你為什麼要雇用一個「來學東西」的人幫你做事?老闆要找的是「能做事」的人,隨插即用的最好,不要雇了個員工反而事情越做越多。除非你天資聰引或者是富二代,才會把你當儲備幹部在練,讓你「來學就好」。
二、你只簡短地回答「想學東西」,常代表「你根本沒做功課、不知道這裡能學什麼」。所以在調查特定職位之前,可以從104找到這項職位日後可能發展的方向,Youtube有更多人現身說法,告訴你會需要什麼技能或經驗,才能轉職或繼續深根。
我曾經到一間上市櫃科技業面試,也是說「想要到貴公司學習」但我後面補充說道:「因為我未來會想要創業,所以我想要學產業分析、專案管理與供應商管理的部分,目前也已經累積看了許多書、在前公司也有相關經驗,所以想到貴公司繼續學習,也希望目前的經驗與能力能到貴司服務。」
前幾輪講都沒事,但在第三輪的面試(註)中,對方請到了副總來聽,劈頭就問許多創業家的問題:那你想賣什麼、怎麼經營團隊、管理供應商?稚嫩的我當然答不出來,只能在對方的質問中結束面試。過了兩周,正當我想「應該沒希望了」,主管就打電話說道:「雖然我們覺得你有目前能力還有很多需要補足的部分,但是我們覺得以你的學習力,應該可以很快適應,希望你能來我們公司工作。」
雖然是收到了他們的offer,但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,莫過於知道「在副理的角度是如何去看創業家必備的心法」。即使最後沒有拿到offer,我也學到了我想學的東西了。所以,學習是[沒有面試就有在做的事],面試中講到學習規劃,也只是[報告進度],沒有上我還是會繼續前進。
準備履歷與面試時,都需要從面試官的角度去思考:「他們會想看到什麼呢?」HR在審第一階段的履歷時,可能像滑網路文章一樣,如果沒有特別的關鍵字吸引他,他就不會再回頭了。所以在履歷的撰寫及排版上,務必精簡且能一眼看到重點在哪,比較細節的說明放到後面,工作無關的內容斟酌書寫、不宜多,免得反讓人懷疑你不務正業、外面事情很多。
完成履歷後,建議找從事主管階級的前輩幫忙看,因為即使我們有試著用面試官的角度思考,也比不過真正主管的眼光。之前我也是寫了3個版本的履歷,許多企業都是看了沒有發面試邀請(104可以追蹤企業的點閱),所以我就依序找了三個主管級的前輩幫我層層挑錯;修改過後的履歷才放了3天,就有收到6、7個邀請,有沒有改過真的差很多。
而練習面試的部分,也可以在詢問主管前輩的時候同步進行,在說明你的履歷時就可以順著將履歷摘要講解一遍,因為面試的當下也不會有那麼多時間給你慢慢講(人家面試完還要回去工作哩!);個人覺得也不必在履歷之外多準備一套說詞,因為面試官也不見得真的都在面試前看過你的資料,所以想要「別出新材」的效果並不大,想補充說明的內容等到QA的階段再來見招拆招。
面試不是「上對下」,而是「平等關係」,如同在第四項—職涯規劃中所分享到,我提供了我自己的資訊給對方,而副總也幫我上了一課。
網路發達以前的就業市場,資訊極度不對稱,即使有職缺也不一定找得到窗口,所以勞方也不敢輕易離職,深怕下了驢找不到馬,反而連驢也回不去了。現在104、cakeresume 、LinkedIn 等求職網站盛行,連企業好不好都會被PTT的鄉民放大檢視。在就業市場上勞資雙方的地位逐漸平等,不只是資方挑員工,員工也有權利挑公司,就怕你還沒得到足夠的資訊就下決定。
所以在面試時,要多問問關於公司的細節,例如幾點下班、員工福利、公司制度、產品結構、企業文化等等,都是你需要在面試的時候詢問對方的問題。千萬不要貿然地開始談判薪資,因為薪水總是比上不足、比下有餘,反而更要多問出其他可能的附加價值,例如在職進修補助、停車費、假期或其他項目,以第四項[你想學什麼]與第二項[你的剛需]為核心議題去提問,日後在做選擇時才有足夠的資訊做比較。
推薦書目:《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》、 《哪有工作不委屈,不工作你會更委屈》
到了最後階段,你可能累積了2-5間不等的工作offer,你可以利用第五階段提到的附加價值來將offer排序,並同時將第二項—職涯規劃中所提到的學習計畫納入考慮,去選擇一間最適合你的工作。
再以我的經歷為例,當時我拿到了四個offer,我自己訂的評鑑項目有薪水、距離、產業發展性、內轉可能性、主管個性、假期、停車方便性、外文使用機率、下班彈性、工作節奏這幾項去評估。但最後,我心裡的加權最多的是假期與下班彈性,讓我能夠規劃常態的下班行程;而最後選擇的P公司好在書店樓上,使我下班、甚至午休都可以跑到書店看書,好延續我的百書任務。雖然他薪水少,但他能讓我賺到的其他價值更高。
無論是金錢、經驗或是能力,只有你意識到、刻意保存下來的,才會是你的東西。
註:上市櫃的公司面試通常會分成2-3次,第一次是跟HR(人資)面試,讓HR確定你是個正常人,第二次再讓主管來確認你的能力是否稱職,第三次則會請部長來審視你的sense到哪裡。如果你很有料,通常那一階段的面試人就會立刻找下一階段的人來繼續面試,例如HR直接找主管,或主管直接call大主管,這時也表示你取得offer的機會更大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