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下來的內容是寫給將要升上大學的基督徒的你。在心理學的研究中說道,人類在18歲時大腦的發育近乎完全,此時也將會是塑造三觀(註)的最佳時機。前人不保證有正確答案,但我們所能給的,也只有自已的經驗(俗話說:「前人將自己過去的失敗稱之為經驗。」)。不一定管用,但希望你能從中有一些啟發,並開拓自己的人生。
以下提出三個問題做討論與反思:
若你是地方教會的核心同工,你將會遇到的問題是:如何在許多課業、社團與服事中取得平衡,若還有其他想要發展的項目,又該如何長期經營、累積成效。 關於服事,有可能因著我們的長大而負責更難或更廣泛的領域,建議可以提早跟你的小組長或輔導討論,寧可提早有意識地安排、規劃,也不要雙方沒有溝通過就一直接緊急任務。不是說接緊急任務不好,緊急任務也可以操練我們另一部分的生命。計畫總是感不上變化,但是不能因此就沒有計畫,因為只有執行了一段時間的計畫,才能累積出長期的果效。
若你是離鄉背井的基督徒,你則需要思考要到哪裡聚會、是委身在學校的基督徒團契還是當地的教會,讓自己繼續在屬靈的道路上成長;提早安排回家的車票與行程,因為你一回到家,可能就要與很多熱情的家人與母會朋友見面(笑)。這樣的你有機會在大江南北結交許多屬靈的夥伴,但也別忘記「你個人的命定很可能是跟某些特定的人綁在一起的」;到底是誰、綁在一起多久、有終點嗎,這些都是要花長時間摸索的,需要從長就計。
大學,就是個拓展眼界的地方;那麼,你想要在哪裡拓寬你的屬靈眼界?或許從小到大,我們都沒有認真地思考信仰的意義,只因著「這是爸媽的信仰」,所以就一直待在教會。上了大學,有的人選擇"棄根",也有的人不問是非的繼續過日子;但有沒有可能給自己一個學期、或一年的時間好好地思考:這信仰究竟是什麼呢?可能是認真地讀完一遍聖經,或是參加更有深度的特會,參與短宣隊或偏鄉服務,從這時候開始,開始使用自己的選擇權,親自用生命去經歷、去尋求、去體會。沒有人保證後果如何、要花多久時間,但最後的一定會有難忘的回憶。
上了大學,最有趣的莫過於"擇你所愛"。以往國高中的課表都是別人選的,上了大學終於可以有權利自己選想學的課。有一些課可能是出於興趣、好奇或是未來發展而選的,但有沒有可能,是我們為了神而特別選一些課呢?我能不能選一些能夠在服事上實用出來的課嗎?課堂的內容真的適合搬到教會或團契內使用嗎?而我本身的專業課程又真的符合聖經嗎?若不符合,又該怎麼辦?
以我的失敗經驗為例,當時我訂的目標是「要能夠向任何領域的人連結」,假如教會來了個音樂人,我要能夠跟他聊音樂;來了個設計師,我也要能跟他聊設計。所以在大學時,除了我的機械本科外,我總共修了15種以上不同領域的課程(Part 1 有稍微提到),為的就是要讓我在教會當招待時與他人有更多共同的話題。而為什麼稱之為失敗呢?因為用這樣的方法學到的還是太少、不夠廣泛,而且蠻多人離開學校就不想要聊學校所學的事,所以聊了他人的專業,有時反而勾起別人痛苦的回憶(笑)。學會那麼多對我來說最大的果效,大概就是現在引導學生探索興趣時,能夠給他們各種學科的入門指引吧!
而學了那麼多,我也會逐一地回到聖經去找:聖經中有出現過這學科的相關內容嗎?摩西五經中有提到機械領域的鑄造(泥鑄法);用心理學可以剖析舊約偉人性格與兒童發展的關係;在約書亞紀、列王紀可以驗證戰術學;在君王的治理中也可以看到管理學的一絲端倪,有些甚至在教會的活動策畫中有用到,讓我覺得我只是來了解那些我常在教會裡用的方法,他真正的專業術語叫什麼罷了(笑)。
但你仔細思考,與其說這些學科揭示了聖經,倒不說聖經衍伸出了所有的學藝,從發展的先後順序來看也是如此。不要讓學識取代了神,而是在更多地方去發現神的智慧、神的作為。俗話說「一切都在聖經裡」,這句話該由你來驗證了。
「世上只有兩種學問,一種是認識上帝,第二種是認識自己。」
在第二題中,我們談到了聖經與學科的關係,但聖經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並不是這些,而是讓我們認識這位神、認識耶穌,與神建立正確的關係。不是那種拋頭顱灑熱血、激情式的短暫關係,而是更長久的關係,是在一個人的時候,是在默禱、在讀經,在呼吸之間的感受。為著腳所走的每一步路感謝神,注意被空氣包覆的感受,留意身體中血液的流動,試著用指尖去體會。讓神陪你去考試、陪你寫作業,陪你體驗全新的生活,探索未知的未來。
註:三觀是指價值觀、世界觀、金錢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