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學測的結束,緊接著過年又是面對長輩疲勞轟炸的提問:考幾分?要去哪?交男女朋友了嗎?太多的問題不是懶得回答,就是已經有自己堅持的答案,但真正要問的,是我們是否有真正地面對這些問題、好好思考嗎?
面對大學的選系,可以從務實面與理想面去思考:
務實面:30歲的時候,我要靠什麼賺錢?
談錢,是最快把人們從理想拉回現實的方式。我們仍舊可以作夢,但要先降低未來資源缺乏的風險,才能好好地往夢想邁進,所以列出以下幾個問題給大家參考:
- 家裡的經濟狀況如何?學費與日常生活費如何支付?是否要開始存款、理財?這部分會直接影響你要念私立還是公立、學校離家遠近的,甚至是要不要念大學。或許在沒問之前,父母親就有承諾一定的經濟支助,但你也要知道「這不是長久之計」,勢必要在大學時學習獨立或累積獨立的能力。
- 怎麼選科系呢?一種方式是選你喜歡的、擅長的,例如你很會操作機械,就選機械相關,想寫程式就選資工、想搞懂錢是什麼就選經濟相關…。另一種方法則是選你不排斥的,在初期都可以將這兩種方式選出來的科系記錄下來,如果真的喜歡、還是想學,未來還有其他手段可以修習相關課程,例如雙主修、輔修、甚至旁聽,讓你繼續擴充你腦袋裡的知識庫。
- 大學是進入職場前的最後一站,所以對於上一題所列出的科系名單,他所對應的工作是什麼呢?可能從事的工作職位薪資多少?他所相關的產業或產品近10年的發展應該不會被淘汰吧?或者這個職位是不是有比較多轉職的機會?這些都是可以納入考慮的項目。你可以用自己的直覺去篩選,也可以做一點功課、上104或ptt搜尋這些工作的相關內容,以增加自己對於職場的了解。
- 興趣不等於專長,工作最直接需要的是一個人的專長而不是興趣,而興趣變成工作又是另一回事;審慎自己是要培養專長還是興趣,做比例式的拿捏而不是做二擇一(只有小朋友才做選擇、大人兩個都要!)。未來的工作更傾向通才、斜槓,如果可以在大學獲得另一個專長會是比較好的規劃。
理想面:30歲的時候,我想要有什麼成就?
- 現在你所在的群體,可能是家族、社團或是教會,你有想要在大學期間嘗試做什麼事情嗎?或者想要在大學加入其他新的團體、體驗新的活動?以往大學時可能會受到課業與上課時間的限制,但大學自由選課能夠讓你有更多的時間自由分配。與其等待吩咐或邀請,不如現在就開始規劃在課業外的活動,為這些群體帶來更有遠見的利益。
- 在《品格‧履歷表與追悼文的抉擇》一書中提到:「你所努力追求的事物,是適合寫在履歷表還是追悼文?」大學看似是在增加自己履歷表的內容,但你也可以事先規劃一些社區服務或參與班級事務,讓自己更貼近人群、服務你現在現有的社會。
- 最後是最廣、最難的題目,分成三個層次:
- 你有發現世界上有什麼需求是你想要解決的呢?
- 你有發現台灣上有什麼需求是你想要解決的呢?
- 你有發現你的社群上有什麼需求是你想要解決的呢?
賈伯斯希望帶給世界便利而開創蘋果公司,比爾蓋茲要讓電腦普及而造就了微軟,松下幸之助為了解決貧窮而建立了Panasonic…。還有許許多多的企業偉人,他們的起頭都不僅是解決自己的問題,而是解決世界上的難題,以至於擁有不凡的事業與人生。仔細觀察你周遭的需求,說不定命定就在其中。
下一篇:需求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