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精實創業》

《精實創業》

「精實」系列的方法源自於豐田汽車的生產管理方式,基於小量、快速反應聞名。此生產方式使企業能及時得到產線上的資訊,進而及早應變、停止生產,以減少後續不必要的資源浪費。如果套用到創業上,他的精隨則是 「快速試錯」 :用最短的時間內找出最小可行性產品(Minimum Valuable Product, MVP)給初期使用者來嘗試。

以塑膠產品設計為例,若是使用一般”大量製造”的邏輯,他的設計流程便是:

定義需求→設計↔製作樣品→開模→試產→量產

過程當中,由產品經理(Product Manager)定義需求,並由工程師完成後續細節,樣品由公司內部去審核,最後才在試、量產後交給客戶使用。傳統的企業的管理上,也是傾向「如何快點把東西做出來」。若想要知道客戶買不買單,則要等到上述流程做完一遍之後,才會知道客戶會不會埋單、是否符合市場需求;若產品賣不出去,壓力就會全部堆到業務的身上,期望業務們能將東西賣出去(無論產品是好是壞)。

本書提到一個重點,在產品開發時期,新創公司需要問自己的,並不只是「新產品有沒有解決消費者需求」,而是「這個產品能否讓我們達到永續經營?」。 在經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,並不是每個產品做出來都能養活自己,因此要挑出最有價值的去做,並在資源耗盡之前找到下一個能永續經營的產品,讓公司繼續活下去。

若是基於「永續經營」的方向進行產品思考,本書提出另類的開發流程:

構想(假設)→設計開發→製作樣品→評估→產生數據→學習(彙整資料)→重新構想

精實創業的工作流程圖

作者提到, 在開發流程中最重要的,不是多快把產品做出來,而是「做出來的產品能不能回答製作前所列的假設」。 以作者自己的企業IMVU的經驗為例,他們主要產品是”建立虛擬替身”,希望用戶能用虛擬人像在即時通上與朋友互動,並推銷給自己的朋友。因此在開發初期,他們也選擇使用”大量製造”的流程:沒日沒夜地要求工程師寫各種功能,還要能在Android、IOS與Windows各種平台上使用,最後再交給業務、行銷去找客人。但即使產品經過幾次的改良,業績依舊沒有起色。過了幾個月後,作者才決定要直接找客戶、找路人談,才發現一開始對用戶的假設就是錯誤的:客戶並不想用這東西跟”朋友”互動,他們覺得這東西更適合”交新朋友”。

這樣的案例告訴我們, 只要一開始的假設是錯的,即使後續的工程技術再好、品質控管多詳細、改良多少次,產品依舊不會大賣,中間的過程也都是浪費。「如何快速驗證假設」,才是精實創業的精隨。 這樣的思維,讓我不僅對於工作的方向有更多的思考,更是對於自己想做的事有新的想法:與其花時間想著要一次到位,不如快點找出MVP推出去、接收回饋。受眾的回饋,才是最有意義的情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