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昌隆社區裡,有間獸醫診所默默地守護貓狗的健康。為了了解獸醫這個職業,我生平第一次踏進獸醫院,來訪問副院長林祐德。對診所的第一印象,便是「乾淨」。七月方整修完、開業的小診所,卻早有許多‘住戶’——收容中心轉介的破面小貓、長照小狗,與另一隻代鄰居照顧的小黑。
才剛開始訪談,便被一隻生病的哈士奇打斷了。我以為狗狗看病跟人一樣,只要一下子就好了,殊不知一等就是一個小時(笑),最後還幫忙牽住這隻活潑的傢伙,才能讓飼主好好跟祐德說話。診療時間除了診斷、檢驗、開藥,大概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安撫牠、摸他、蹭牠;若是遇到沒有攻擊性的貓狗,我想這工作一定是非常療癒的!
由於醫師過於忙碌,受訪的任務便落到了他女友Joanna 身上。同是獸醫的她,剛從上一間診所離開。她說道,若要成為獸醫師,在台灣只有五所大學可選,分別是台大、中興、嘉義與屏科,亞洲大學則招收學士後的獸醫系;根據110年學測入學的成績,至少國英數自四科總分要52級分才能入取。而在五年的大學生活中,前四年幾乎是每周考試,最後一年才是實習與考執照;雖然課業上並沒有忙到不能參加活動,但也幾乎沒有人會有時間輔修。畢業後,還要到診所擔任助理兩、三年累積臨床經驗,才能正式成為獸醫師。助理任期結束後,就會是每個人的轉捩點,要嘛去到動物園、畜牧業或診所繼續老本行,不然就得轉行重練,沒有其他相關的職業可以選擇。而Joanna也正在這個時間點,摸索自己的路。
「成為獸醫師最開心的,莫過於看到生病的貓狗重回健康;而最難過的並不是治不好牠們,而是不好的醫病關係。」 在大學期間,獸醫系也有自己的‘大體老師’,所以對於生命,他們早有自己的一套;但如何面對飼主,才是從業後最大的挑戰。「那為什麼還要成為獸醫師呢?」對於繼承父業的祐德,一定比其他人還要了解這份工作的甘苦,那為什麼還要踏入這行呢?小時候,他也不想當獸醫,而且比起動物,祐德更喜歡昆蟲;但是到了高中,他發現自己比較喜歡有選擇權,去執行或改變一些事,相較於昆蟲的「觀察」,作為獸醫反而更能在醫療上有主動性、選擇性,所以祐德便選擇了這條路。而觀察昆蟲的興趣,則轉移到寄生蟲身上,能在貓狗上看到他們,便是祐德工作上的小確幸。
獸醫師的日常,不僅包含了診療,也有一般照顧動物的工作──清理環境、遛狗、餵食餵藥、做紀錄。而採訪的尾聲,則是在清理狗狗大便的時候結束。在祐德溫柔的背影中,也能感受到貓狗們的自在;即使牠們身處病痛,也能放心把自己交給祐德照顧。倘若讀者在公園遇到遛狗的他們,不妨也摸摸這些狗狗,也介紹其他飼主光顧,讓弘吉獸醫院,繼續守護社區中的毛小孩。